日本制鐵起訴中國寶鋼、豐田公司侵犯其“無取向電工鋼”專利一案持續在全球發酵,各國主流媒體都進行了重點關注。
那這起案件背后的“無取向電工鋼”的專利為何這么重要?我們在上一篇中已經進行了詳細的介紹,這項技術可以認為是新能源電動車的關鍵技術之一。
根據浙商證券的研報分析顯示,電工鋼可分為取向和無取向兩大類,取向電工鋼技術門檻***高,其次是高牌號無取向,***后是中低牌號無取向。取向電工鋼用于變壓器行業,產品附加值高但需求總量小。無取向電工鋼用于電機行業,量大面廣。新能源汽車使用的是高牌號無取向硅鋼和無取向兩大類,取向電工鋼技術門檻***高,其次是高牌號無取向,***后是中低牌號無取向。
來源:浙商證券
日本制鐵在電工鋼上的技術實力不僅僅體現在此次起訴寶鋼的“無取向電工鋼”方面,實際上在技術門檻更高的“取向電工鋼”方面,日本制鐵依然是領導者,技術超群。
而且在九年前就曾毫不手軟的將韓國浦項制鐵送上法庭,指控浦項制鐵侵犯其晶粒取向電工鋼(grain-oriented electrical steel, GOES)專利。GOES是用于電力和配電變壓器鐵心的專用鋼。
2012年4月24日,日本制鐵在美國起訴韓國浦項制鐵,指控浦項制鐵侵犯其四項專利:US5,261,972(172專利)、US6,613,160(160專利)、US7,442,260(260專利)、US7,976,644(644專利)。在美國,除了專利侵權訴訟之外,日本制鐵的訴訟請求還包括虛假廣告和不正當競爭。
與此同時,日本制鐵在日本也對浦項制鐵發起盜取商業秘密的指控。浦項制鐵則在韓國選擇回擊日本制鐵。
日本制鐵認為,浦項制鐵參與了一項針對日本GOES技術多年的企業間諜活動,包括盜取技術和商業賄賂,并將獲得的日本GOES技術納入到自己的GOES制造過程。
在起訴書中,日本制鐵認為其是鋼鐵行業長期的全球領導者,已投入了數十年和數百萬美元來創新GOES技術,浦項制鐵則是日本制鐵在GOES行業的直接競爭對手。在上世紀80年代后期,日本制鐵聲稱其在全球GOES市場中居于***地位,但浦項制鐵當時在GOES的制造能力上落后于競爭對手。
日本制鐵提到,當時浦項制鐵曾經尋求改進其GOES制造的方法,并就日本的GOES技術許可事宜試圖與日本制鐵接洽談判,但是日本制鐵拒絕這樣做。
拒絕的后果就是日本制鐵認為浦項制鐵通過非法手段來獲取GOES技術,這就包括對前日本制鐵員工使用“賄賂”的手段,以獲得日本制鐵的專有文件。在法庭的文件中顯示,浦項制鐵與日本制鐵的退休員工簽訂了合同協議。
直到2007年,日本制鐵懷疑浦項制鐵可能在使用日本制鐵的GOES技術,并開始與浦項制鐵溝通,例如要求浦項制鐵解釋浦項低溫GOES制造方法與日本制鐵的專利方法相比,處于什么位置。
但是,浦項制鐵卻拒絕就其是否侵犯日本制鐵的專利表明立場,只是說其GOES制造工藝與日本制鐵的工藝是不同的。
就在日本制鐵與浦項制鐵深陷專利、商業秘密糾紛的同時。
韓國政府逮捕、起訴和定罪了兩面前浦項制鐵的員工,原因是他們將與GOES相關的商業機密泄露給一家中國鋼鐵企業。
但是在日本制鐵看來,所謂的浦項制鐵泄露給中國的商業秘密,實際上并不是浦項制鐵的商業秘密,而是日本制鐵的商業秘密。
日本制鐵認為,自2010年以來,浦項制鐵對美國的GOES進口增長了五倍,相比之下,日本制鐵的市場份額則大幅下降。日本制鐵聲稱提供了一些證據,表明它失去了72%的GOES市場份額,而POSCO相應的將其市場份額擴大了412%。
在美國的專利訴訟中,浦項制鐵對日本制鐵提出的四件專利向美國專利商標局專利巡回和上訴委員會PTAB提出了無效請求,***終結果644號專利和160號專利經過審查,所有權利要求全部被無效掉。260號專利的權利要求1-5不具備創造性,但是繼續維持權利要求6和7的有效性。
***終,在2015年9月,浦項制鐵與日本制鐵達成了和解協議,以浦項制鐵向日本制鐵賠償300億日元(約2.5億美元)而結束了雙方之間的訴訟。
結語
日本制鐵此次起訴寶鋼,認為在日本銷售和使用的寶鋼鋼板侵犯了其在成分、厚度、晶粒直徑和磁性方面的專利權利要求。
而企業里,對于這種核心材料的知識產權保護,一般會采用“商業秘密+專利”的方式,將可以逆向獲得的組份等技術特征用專利保護,但是對于難以逆向以及特殊工藝的參數控制則選用商業秘密進行保護。
這一點,其實在日本制鐵和浦項制鐵一案中,就有充分的體現,日本制鐵用專利和商業秘密兩方夾擊,***終迫使浦項制鐵不得不賠地割款。
目前來看,寶鋼一案目前僅暴露出專利糾紛,而且僅局限于日本法院一地,未來日本制鐵是否會擴大訴訟區域和訴訟理由,還有待進一步觀察。但是日本制鐵希望通過知識產權爭端來維護原有的產業鏈上下游關系,對中國鋼鐵企業做出海外經營***的目的是明確的。
所以說,這場中日韓關鍵技術的三國殺,真正看點或不在專利戰,而是背后看不到的不適合用專利保護的商業秘密之戰。
(來源:文章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